在目前内卷的光伏产业链中,持续涨价的硅料是首要元凶,上游价格的大幅上涨积压了产业链下游的议价空间,加剧了整个行业的内卷。
谁将会打破光伏产业的内卷呢?很有可能是颗粒硅。这是一种颗粒形状的多晶硅料,制造成本显著低于传统硅棒。随着颗粒硅渗透率的提升,其有望在未来终止硅料持续上涨的情况。
第一次革命发生在硅片领域,复投拉晶技术(RCZ)和金刚线切割技术大大提升了单晶硅片生产效率,单晶硅片已经做到了比多晶还低的单片成本。趁此时机,隆基股份判断单晶代替多晶的历史性节点已经到来,全力押注单晶,最终成为市场龙头。
第二次革命发生在电池片领域,PERC技术叠加单晶硅片,带来了1+1>2的极佳效果, 蓝狮线路测速引发了全面PERC革命。在这轮革命中,迅速涌现出通威股份、爱旭股份、润阳悦达等电池片新三巨头,行业格局发生巨大变化。
除此之外,无论是组件领域的MBB(多主栅)技术,还是电池片领域的TOPcon和HJT,从推进速度和产生影响上,目前都很难说是一轮新的革命。
但颗粒硅的商业化应用,以及其与连续加料直拉技术(CCZ)配合所产生的的巨大想象力,让资本振臂高呼,光伏行业的第三次革命就要来了。
年初以来,颗粒硅已经成为整个光伏行业最大的热点。保利协鑫能源不遗余力地向整个行业推广颗粒硅,而根据其公布的数据,颗粒硅在多项杂质浓度指标上已经达到太阳能级多晶硅特级标准,下游各大厂商如中环、隆基、晶澳等均将颗粒硅纳入应用。
与此同时,保利协鑫旗下中能硅业新增两万吨颗粒硅产能在11月上旬正式投产。种种迹象表明,颗粒硅,作为一种曾经“失败”的技术,正逐渐在硅料行业抢回属于自己的份额。
从表面上看,颗粒硅与传统硅料的最大不同在于外形之上,但实际上他们却代表着硅料行业两条技术路线的斗争。
尽管在光伏发展过程中,改良西门子法始终占据行业主流,但仍有不少企业专注于流化床法路线的研究。如挪威REC、美国MEMC(后来被SunEdison合并)和德国Wacker。
一般而言,颗粒硅的综合电耗仅为每公斤30-40度。而根据保利协鑫的公告,其颗粒硅产品电耗每公斤已降低到了18度以下,相较于改良西门子法电耗降低约三分之二。低电耗自然带来更低的碳排放,这在碳中和的大环境下是难得的优势。
现在的颗粒硅只是掺杂使用,是块状硅料的有益补充。而一旦颗粒硅被大量采用,或许将掀起光伏行业第三次革命。


